智能截流井在施工时的关键注意事项

智能截流井作为现代城市排水系统中的重要设施,其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和环境保护效果。在施工过程中,需严格把控各个环节,确保工程安全、高效、环保。以下是智能截流井施工时的关键注意事项:

69.jpg一、前期准备与设计审查
1. 地质勘察与数据分析
施工前必须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,重点分析地下水位、土层结构及承载能力。若遇到软土地基(如江苏部分区域常见淤泥质黏土),需采用换填法或桩基加固,防止井体沉降。设计阶段需结合BIM技术进行三维建模,复核管道标高、井体尺寸与周边构筑物的匹配性,避免后期出现管线冲突。

2. 智能设备预集成方案
截流井的液位传感器、电动闸门等设备需提前与控制系统联调。例如某工程案例中,因未预留PLC控制柜安装空间,导致后期返工。建议采用模块化设计,将电气仓与机械结构分离,便于维护。

二、施工过程关键技术控制
1. 基坑支护与降水
- 开挖深度超过5米时需采用钢板桩+内支撑的复合支护体系,并设置观测点监测位移。
- 在地下水位高的区域(如沿江城市),建议采用管井降水法,保持坑底干燥至少3天后再浇筑垫层。

2. 混凝土结构施工要点
- 井体应采用抗渗等级P6以上的混凝土,浇筑时分层厚度不超过50cm,振捣需避开预埋件。
- 关键部位如穿墙管周边需设置止水环,并采用微膨胀混凝土二次浇筑。某项目因接缝处理不当导致后期渗漏率达15%,教训深刻。

3. 设备安装精度控制
- 闸门导轨安装垂直度偏差应≤1/1000,采用激光校准仪定位。
- 传感器安装位置需避开涡流区,一般距井壁≥30cm。南京某项目因超声波液位计安装位置错误,导致数据漂移达20%。

三、智能系统调试规范
1. 联合调试三阶段法
- 单机测试:每台电动执行机构空载运行10次以上,检查启闭时间(通常≤30秒)和电流稳定性。
- 联动测试:模拟不同水位触发闸门动作,验证逻辑控制程序的响应时间(宜≤5秒)。
- 负荷测试:在雨季来临前进行72小时连续运行测试,记录设备温升和网络延迟数据。

2. 防雷与抗干扰措施
控制柜应设置三级防雷保护,信号线采用屏蔽双绞线。苏州工业园某截流井曾因雷击烧毁PLC模块,后加装SPD浪涌保护器后故障率下降90%。

四、安全与环保管理
1. 有限空间作业管控
- 下井作业前必须检测硫化氢、氧气浓度,实施"先通风、再检测、后作业"流程。
- 配备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和三脚救援架,作业人员系安全绳,井口设专人监护。

2. 施工期水污染防控
- 设置临时沉淀池处理基坑排水,SS(悬浮物)浓度需控制在50mg/L以下方可排放。
- 采用低噪声潜水泵,夜间施工噪声不超过55分贝。上海某项目因泥浆直排河道被处罚10万元。

五、验收与运维衔接
1. 分项验收标准
- 结构闭水试验:注水至设计水位后,24小时渗水量≤2L/m²·d。
- 功能验收:模拟百年一遇降雨工况,验证最大截流量的达标情况(误差±5%以内)。

2. 数字化移交要求
竣工时需同步交付设备二维码标签、三维运维模型及AI算法参数包。例如深圳要求所有智能截流井接入城市水务大脑平台,实现远程诊断。

六、特殊工况应对预案
1. 地下障碍物处理
遇到未知管线时,立即启动非开挖探测(如地质雷达扫描),必要时采用顶管工艺绕行。武汉某工程因野蛮施工挖断国防光缆,导致整体工期延误45天。

2. 极端天气施工
台风预警发布后,应对未完成结构进行配重加固,拆除高处临时设施。建议在华东地区汛期(6-9月)避免新建截流井主体施工。

通过以上技术要点的系统把控,可显著提升智能截流井的施工质量。据统计,规范施工的项目后期运维成本可降低40%以上,设备寿命延长至15-20年。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,未来施工中还需预留5G通信模块接口、边缘计算终端安装位等数字化升级空间。

Copyright @ 2019 无锡神禹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权所有 苏ICP备19054718号